513qKHObrSL._SS500_  

尋路中國是2011年新浪票選熱門書籍之一。
英文書名"Country Drive"跟中文"尋路中國"就有很大的差異。
作者何偉是一個在中國住了一段時間的美國人,某一天開始,他決定租一部車沿著長城、公路去探索中國。
某種程度而言,"Country Drive"比較符合作者的原意,沒有特別目的地的駕駛漫遊。
從租車、地圖、路上的車輛、景色、搭便車的乘客,各種方面隨性地書寫對中國的種種觀察。
不過在比較偏好追求實用主義的中式文化裡,"尋路中國"賦予本書一種探索的意義,其實也翻得煞費苦心了。
尋路中國分成三個部分,以作者租車漫遊中國各地做為一個串連
描寫在2002年開始,觀察到中國經濟、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第一部分是以長城為主線,作者對長城做為一個防禦工事到現在成為歷史文化的象徵很有興趣
於是決定從北京租車,一路沿著長城開到大西北,追逐地圖上彎曲的城牆

從戰國時代開始建造的長城,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補延伸,在很多地方留下值得研究的古蹟
但不知道怎麼地,中國人自己對長城的定位一直就是防禦北方胡人的邊關工事,沒有更進一步研究保護長城的系統
以至於現在很多段的長城仍然混雜在民居村莊中,石塊磚瓦也不時有人拿去做"更有效的利用"
莫非因為一個古蹟巨大延展到不知怎麼保護的情況下,只好放棄維護,聽天由命比較實際
反正長城自古以來就是荒涼邊境,以前還有胡漢互市交易,現在沿線的村落都已經沒落,人口大量外移
也沒有甚麼人會留在村裡敲打城牆,只為了獲取磚瓦;既然在塞外吹了幾千幾百年的風也是這樣,就讓長城繼續自由地伸展吧
所謂物以稀為貴,或許因為中國歷史悠久,留下的文物不計其數
因而大家對古蹟的保護也不如西方國家積極,長江三峽大壩一蓋,沿江多少歷史古蹟被淹入滔滔江水
更別提文化大革命損失破壞的文物,彷彿一切在政治、現代化的口號下,都不再矜貴

第二部分寫的是作者在北京郊外的居住經驗
作者似乎是一個對寫作環境很在意的人,所以會特別到鄉村去尋找安靜的地方進行創作
(這一點在後記中也有提到,為了完成<尋路中國>而特別搬家的事)
北京城外有一個名為三岔的鄉村,在作者2002年到訪的時候,這裡還是一個荒涼的農村
人口不多,大多青壯年已經外移,只有少數人留在村裡耕種
作者很快租下一間房子做為創作基地,隔一段時間就從北京到這裡寫作
房東是一個不習慣城市生活的青壯年,雖然也在城市打工了不少時日,但最終決定回歸鄉村
這在村裡是比較意外的一個決定,作者主要是跟房東與其家人生活,觀察到了都市化浪潮如何襲捲到鄉村
房東從生產農作轉型為小旅館經營者,提供類似民宿性質的服務給從城市來的遊客
期間收入大大的增加,可是種種都市人開始有的弊病也一樣不缺
拼命拉關係才好辦事、身體健康因為飲食與菸酒而下降、與妻子關係緊張等等
作者以這個家庭為中心,描述鄉村如何從農業轉為商業,雖然收入增加、物質生活大大提升
但在很多方面,由於政治、社會的因素,並未能得到合理的發展
例如醫療設施的不足、醫院對農村病患的輕忽、貧富差距的擴大等
因為加速的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出現的問題,也加速出現在轉型中的大陸,缺乏相關經驗與借鏡
很難說這種轉變最後會走到甚麼結局?
有人說資本主義跟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大實驗,共產主義看起來已經有比較明顯的定論
但資本主義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在這些年似乎出現愈來愈多翻盤的聲音
對於急速轉變下的中國,未來會變成甚麼樣子?作者也僅能就觀察進行描寫,但是很難預測

第三部分是描寫浙江溫州興建的新高速公路,引起周圍鄉鎮工業化的現象
由溫州開始,興建了一條連接麗水市、金華市的新高速公路
沿途的城鎮原本是與山爭地的農田,因為丘陵地形,所以農人也很辛苦地耕種著梯田
因為高速公路帶來了交通,這些鄉鎮一個個轉變成家庭工業的聚落
某個鎮子專注生產公園的溜滑梯、某個鎮子都是鈕扣、還有生產全世界40%領帶的地方
這些工廠就是made in china浪潮的幕後推手,想得到的零件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生產聚落
作者這次重點觀察採訪的是一個準備生產女性內衣調節扣的工廠
從工廠建設開始,作者就跟著兩位老闆,詳細描述他們怎麼設計工廠、招募員工
由於這些零件的技術門檻並不太高,老闆主要出資買來機器、挖角其他工廠的大師傅
接著在當地招募一些女工、學徒,就可以開始營運了
等工人們開始在機器前工作,老闆工作的重心就是去外面拉客戶、找訂單

作者穿梭其間,與工廠的上上下下往來頻繁,對於每個角色都有詳細的描寫
包括挖角跳槽數次的大師傅、謊報年齡也要工作的女工、因為工業區興起的相關商機,如小百貨、雜貨店、流動戲劇團等
大多數人的夢想都很簡單,賺到錢回家可以讓家鄉的親人過上好生活,所以大多數人都很勤勞的加班趕工
也有比較黑暗的故事,由於這類商品的技術差異性不大,所以很容易出現競爭對手
所以老闆們必須每隔幾年就改生產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因此在廠房、機器的投資也不會太多
在一個充滿機會與發展的轉變期,無論是工人還是老闆都有一些盤算,因此勞資雙方的心機角力也不少
只不過大家基本上仍然是以大局為重,大多數的時候,各退一步是維持生產力的常見做法
作者貼近這家工廠的發展與生活,詳細敘述這家小工廠在新興工業區的狀況,給讀者詳實的報導,一覽工業區的生活
有別於政府官員華麗的數字,工業區裡有血有淚的生活,更能反映社會變遷的真實現象

這本書的作者花了數年的時間在中國居住,與主題對象一同生活,盡量真實紀錄、呈現一個變化如此快速的社會
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對"人"的觀察入微,也盡量以人們生活的狀況取代資料的收集堆砌,試圖還原官方數據背後的真相
有別於其他以揭密、爆料為目的的作品,作者比較重視長時間的觀察,因此他必須花很多心力時間跟採訪對象交流
像是三岔的魏子淇一家人,跟作者的關係就相當密切,我猜想在動筆的時候,情感的因素應該也會影響作者的觀察?
不過本書本來就是以隨性的方式記錄作者在中國的一些經歷,所以敘述中並不會出現太多帶有批判、結論
對讀者來說,這在閱讀上輕鬆很多,可以當成社會觀察筆記而不是報告來看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這本書受到中外讀者的歡迎,畢竟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往往比從政治的角度能打動人心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也是譯者選做副標題的, "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充分表現出轉變與不確定性


 


 

arrow
arrow

    seesg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