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三十多年前的神秘失蹤案,加重范耶爾家族的不合
老范耶爾每年收到的生日禮物,是否是兇嫌年復一年的譏諷?
龍紋身的女孩是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的作品,被譽為犯罪小說的經典
故事描述瑞典家族企業范耶爾雖然式微,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有部分影響力
老范耶爾曾擔任公司總裁,膝下無子的他最疼愛的是哥哥的孫女海莉
但海莉卻在十四歲的時候離奇失蹤,無論范耶爾怎麼調查都毫無頭緒
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唯一的線索是每年生日時收到的壓花禮物
仿佛兇嫌知道范耶爾曾收過海莉送的壓花畫,所以每年提醒他失去孫女的痛苦
千禧年是一個獨立報導的雜誌社,總編布隆維斯特因為某個報導缺乏證據而被判誹謗
堅決不願透漏消息來源的布隆維斯特只好離開雜誌社準備入獄服刑
在此時老范耶爾看準布隆維斯特棄而不捨的精神與道德正義,邀請他來協助調查海莉懸案
為了挖掘真相,總編屢次遭到攻擊,范耶爾原究不合的家族鬥爭逐漸浮現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兇手?當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謎團彷彿有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破解,就會永遠留在相關人士心理
午夜夢迴的時候,像幽靈一樣揮之不去
龍紋身的女孩以一則陳年失蹤案為主線,鋪陳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案中有案
讓讀者一不小心就踏進千絲百縷的迷網,非到最後結局不能罷休
作者拉森曾是瑞典記者,深案報導文學技巧,抽絲剝繭的敘述故事,牢牢吸引讀者
作者長年積極接發瑞典納粹組織的活動,屢次遭到恐怖威脅恐嚇
書裡的布隆維斯特總編輯的故事或多或少是拉森的真實經歷改編
也因而讀起來更加真實引人
瑞典官方統計,18%瑞典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46%曾遭男性暴力對待;
13%曾遭性伴侶之人嚴重性侵害;92%遭性侵的女性未在第一時間報警
拉森在記者生涯必定接觸到許多真實案例,因此書中藉由布隆維斯特的追查
寫出許多駭人聽聞的類似案件,即使在兩性平等的北歐,類似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只不過是因為女性天生比較瘦小、沒有那麼孔武有力,於是最原始的弱肉強食到現代還是一樣
文化跟教育是否能克服天性慾望?答案到今天似乎仍不樂觀
拉森在書中另一個抨擊的對象是財經媒體的腐敗
本書是在2004完成、2005出版
當時金融海嘯尚未發生,但拉森已經看出財經記者嫌貧愛富、報導不實的現象
將財經記者與刑事記者相比,後者若只訪問檢方或被告,都會被社會大眾認為是不平衡報導
但財經記者往往淪為大企業的行銷管道,並未盡責追蹤報導
就某種程度而言是必須負上社會責任的
書中布隆維斯特編輯因著書批評財經記者的腐化,樹敵甚多,應是拉森的親身經歷
另一個在書裡屢被提及的是資訊安全的荒謬
總編輯雇用的研究助理是一流的駭客,可以說甚麼人都可以查得出來
在資訊網路化後,每個人都是一本打開的書,從小時候跟同學的糾紛
到飲食偏好、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對駭客來說都信手拈來,毫無隱私可言
雖然資訊電子化的便利是利多於弊(?),但隱私的保護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狀況
只好安慰自己是個"F咖"級的nobody,應該不會有人對我的資料有興趣
來自嚴寒北歐的作者文筆簡潔有力,敘事乾淨不拖泥帶水,看起來毫無拖戲的感覺
書中描述瑞典天寒地凍的景象,是台灣的我們比較少接觸的
冷血殘酷的犯罪情節更使人心一涼,難怪在三年內就熱賣上百萬本
譯名"龍紋身的女孩"跟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有所差距,但卻影射了書中的重要主角之一
看到中間才恍然大悟,算是蠻有創意的
作為千禧三部曲的第一部,本書成功地讓讀者迫不急待續集
遺憾的是作者拉森在三部曲問世前因心臟病英年早逝,來不及看到作品大受歡迎
也來不及留下更多作品,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