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px-陣頭電影海報  

從<海角七號>開始,國片走出陰霾,成為不輸洋片的選擇
但前一陣子的<那一年>實在讓我很失望,雖然宣傳跟口碑都風風火火
可是真的看了之後,覺得不過是販賣懷舊與濫用低級趣味的一部片
要不是最後的結局挽救了整部片,很難想像會有這麼高的票房
不過這一篇不是要談<那一年>,而是最近看的<陣頭>在朋友的邀約下看了陣頭,主要是因為一個音樂系的好朋友推薦
學鋼琴的她居然會推薦<陣頭>,引起我對這部片的興趣

一如大多數熱血少年片,<陣頭>講的是一群年輕人如何將古老的陣頭融入新的活力
所謂的陣頭就是神明出巡前開道的團體,通常會看到大鼓、舞蹈等表現方式
通常由信眾自行組成,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由於陣頭通常由地方人士組成,也有點地方團練的味道,因此在現代會給人幫派、好勇鬥狠的印象
其實陣頭雖然由地方勢力組成,也有蠻多是招中輟生等人集合,但真正要能參與神明出巡的陣頭
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至少在體力與耐力上,有相當的要求,更別說對於民俗傳統儀式的了解要有一定程度
跟一群烏合之眾的青少年幫派還是大不相同的

故事從年輕人阿泰從台北返回台中老家開始,在衝突中接下父親的陣頭團
如何學習領導來自破碎家庭的成員們、帶領年輕的陣頭走出年輕人自己的路,是電影的主軸
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台中的九天民俗技藝團就是一個從收留中輟生、年輕人的地方團體
慢慢發展成出國表演、跟企業政府接表演案的專業民俗藝術團
電影裡,主角阿泰憑著年輕人的一腔熱血,利用陣頭環島的點子,成功吸引媒體的注意
將原本沒甚麼名氣的冷灶陣頭團隊,推向市政府文化節的舞台,看起來是個成功的勵志故事,但未免有些簡化 
真實故事中,九天民俗屌演團為了從藝術性不高的草根陣頭轉變成可以登上國際舞台的藝術表演
花費很多心血,甚至要求團員接受禮儀的訓練、去夜校補讀文憑,才慢慢受到主管機關認可
申請到足夠的經費,繼續民俗團的經營
其間新與舊的衝突,比起電影裡打不散的親生父子複雜許多,有些團員的出走也不像電影裡幾瓶台啤下肚就可以勸得回來
畢竟真實的世界永遠更複雜更為難更無奈

做為一個講述年輕熱血的電影,陣頭在劇本上安排的中規中矩
觀念新舊的爭執(阿泰與父親對於傳統與創新的對立)、主角領導能力的確定(團員從不服到相信)、最終勵志的成果(文化節精彩的表演)
幾個青春勵志片裡必有的元素都具備,也因此劇情的走向沒有甚麼驚喜
雖然結合台灣陣頭的特色,但有點給人不過是找個主題來拍勵志片的感覺
未能真的著墨於陣頭的一些細節與文化
儘管從台北回來的阿泰充當觀眾的代表,屢屢向團員詢問陣頭相關的問題
但也僅僅是問出一些枝微末節,無法整體介紹陣頭做為民俗藝術的意義與特色
原本堅持傳統的老團長(父親)應該要能充當介紹守護陣頭傳統這個角色,但劇情的走向讓他僅變成固執守舊的刻板角色
雖然演員阿西演得很傳神,也很討觀眾緣,但劇本沒能讓角色更有深度與影響實在可惜

電影以台灣每個人都看過卻不見得每個人都了解的陣頭做主題
其實是很聰明的做法,一方面大家都知道陣頭是指甚麼東西,可是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
因此對電影就會產生好奇,加上支持國片、台灣本土的感情推動下,是一個好的行銷方向
故事本身夠單純,結局又符合大眾期待,因此很快傳出口碑,創下不錯的票房
問題是,通俗口味化的故事反而不夠深刻,太多大吼大叫的對白不過是讓觀眾更堅定陣頭與幫派的印象連結
滿嘴髒話、一言不合就要動手動腳,太刻意凸顯中下階層的生活方式,反而讓人有加深刻板印象的感覺
一開始看<陣頭>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好吵,再來就是演員怎麼都在吼叫的感覺
整體來說,我覺得把陣頭這個很本土很獨特的台灣味道拍進電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舞蹈跟節奏的編排也不錯,選出來的角色也不會讓人覺得勉強,算是電影賣座的很大一個原因
但劇情太過理想化與角色未能深刻立體化,造成電影可以看但不會想要再看或大力推薦
對照真人真事的豐富故事性,不是沒有可惜與遺憾的
 

arrow
arrow

    seesg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