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27哈金台大店簽書會 (5).JPG

哈金用英文寫作無疑是選了一條孤獨的路
因為他用英文寫作中國的故事,兩頭不討好
不過最近的兩本小說他開始寫作以美國為背景的故事
雖然主角仍然是中國人,但其中刻劃移民的辛苦卻是很多種族共同的回憶
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說<落地>,很難得地是由哈金自己寫與翻譯在序言中,哈金認為文字應該具有可譯性,一個好故事不應受文化侷限
雖然我覺得翻譯無可避免必須兼顧到文化與語言間的隔閡
在諺語、幽默、諷刺的地方特別容易出現挑戰
而讀者小說的感受也跟生活經驗背景息息相關
一個中國人覺得是好故事的不一定能感動美國人
不過哈金的嘗試也是一個創舉,畢竟由原作者翻譯是最完美的
但要翻譯得傳神,首要的條件是能靈活且深度運用兩種語言
一般作家很少能精通兩種語言,印象中林語堂也做過類似嘗試

落地集結好幾篇短篇的故事,有些是非法移民在美國唐人街辛苦工作
為了要寄錢回家省吃儉用、因為沒有保險而不能生病
也有的是在異鄉有了身分卻難把他鄉作故鄉,只能在華人聚集處生活
國內的親友總以為在美國生活的他們是飛上高枝做鳳凰了
但箇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為了夢想離開家鄉,卻為了生存犧牲了夢想
這樣的結果是否讓人後悔當初的決定?

讀落地之前恰好讀了描述華工在加拿大建築血淚史的<金山>
金山的作者正是落地描述的典型列子
復旦大學外文系的畢業生現在卻是在加拿大做聽力康復師
或許是興趣志向的轉變,但更有可能的是迫於生活現實的壓力
不得不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安頓下來
當然比起華工的時代,在美加工作生活的華人已不僅是餬口討生活
在很多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甚至過得比某些西方人更好
但不可諱言的是對於非土生土長的人來說,離鄉背井的情感、孤獨卻是還是不變
就這個層面來說,無論是華工、猶太人、華僑、俄羅斯人等追尋美國夢的人們
分享的是同樣的夢想與失落,同樣的格格不入與尷尬
這大概是落地能吸引很多非華人讀者的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esg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