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風箏的孩子讓我對阿富汗的真實生活多了點瞭解
畢竟可稱做文化古國的阿富汗
不應該只是CNN裡的戰亂地區,或是電影裡恐怖份子的基地
後來在美國還去看了電影
基本上電影幾乎沒有對劇情作修改
最後放風箏的場景還在金門公園
讓學校在舊金山的我,倍感親切
於是同作者的燦爛千陽一出,急忙到書店買來一讀

不同於逃離阿富汗的故事情節
作者這一次改寫留在阿富汗的女性生活
就這一點來說,可將燦爛千陽當作追風箏孩子的另一面
講述另外一些留在阿富汗忍受動盪戰亂的人民
特別是這本書的主角是兩名女性
更凸顯回教國家對女性人權異乎尋常的限制
書中不時交替兩代女主角的想法
表現雖然在回教世界,時代的變遷還是給阿富汗女性帶來影響

或許是先入為主的想法
總覺得追風箏的孩子比較有自傳背景
因此在許多細節處理上,較接近真實,也更感人
反而燦爛千陽講的是作者未能親身經歷的時空(作者後來到美國生活)
雖然嘗試由女性角度思考立意良善
但是很多事件與描述都不如前一本作品深刻
感覺很多段落是從同鄉言談中收集而來
所以略顯單薄而不夠立體
尤其最後結局讓人感受不到真實性

還記得第一次真正對阿富汗議題有所研究
是大學申請入學時在政大歷史的考題對阿富汗神學士破壞古蹟的討論
當時的題目將聯合國的譴責與英國對八國聯軍搶奪的辯解做比較
但是我一直覺得多民族的阿富汗古蹟已經是世界遺產
任何因為意識型態的破壞都應該被禁止的
神學士政權就是一個意識型態大於一切而最終滅亡的例子

書中描述到神學士奪取政權的時候是受到民眾愛戴的
但是隨著大家生活愈來愈差
食衣住行的問題很明顯超過了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堅持
可見無論是哪一國哪一個種族的人民
也不過是希望能一家溫飽和樂的生活

女性在回教國家所遭受的待遇
在神學士政權的統治之下更為離譜
兩代女主角除了受到家庭暴力的對待
身份地位、自主性一律被踐踏
在這裡我並沒有要對回教作評斷的意思
但如果一種生活規範讓世界二分之一的人
生活在拘束中,而且很不快樂
那麼這些教條應該有檢討的必要
並不是說沒有反抗的忍耐就是接受
很多時候是沒有選擇的放棄

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種族歧視、貧富差距都無所不在
但是沒有像書裡直接以性別作區分
讓二分之一的人的地位自由被貶低
這恐怕是最大的一種劃分方式

書末的結局或許是作者對阿富汗現狀的期許
儘管看起來有點過份樂觀
但本著我一向偏好喜劇的主張
總算是給我這個讀者減少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esg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